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翻译,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翻译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翻译,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翻译

推荐人: 来源: 秒懂咖 阅读: 1.19W 次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翻译: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该句出自苏轼所作的《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翻译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翻译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日喻》注释

1、日喻:关于太阳的比喻。

2、眇:瞎子。

3、樾:笛类乐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说。

4、苏子:苏轼自称。

5、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6、没人:能潜入深水的人。

7、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代。

  《日喻》翻译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蜡烛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轼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那么什么叫做自然来到呢?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不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使它自己到来!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才能做到。天天生活在水边,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会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人一样。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学习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做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因此,写《日喻》来勉励他。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翻译 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翻译 第2张

  《日喻》创作背景

《日喻》是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所作。“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日喻》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善于用形象比喻来逐层推进,引出观点,因之成文。

《日喻》赏析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

  《日喻》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热点阅读

  • 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的翻译,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
  • 2竹木者何树之不花者也的翻译,竹木者何树之不花者也翻译
  • 3李牧者赵之良将也文言文翻译,李牧者赵之良将也文言文阅读翻译
  • 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如何翻译,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翻译
  • 5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的翻译,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翻译句子
  • 6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的翻译,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翻译
  • 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译是什么,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翻译
  •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是什么,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翻译
  • 9顾荣施炙文言文翻译,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的意思
  • 10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的译文,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翻译
  • 11失其所与,不知翻译,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的翻译
  • 1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白话文翻译,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翻译
  •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翻译,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翻译
  • 14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的意思,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的翻译
  •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详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 1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翻译是什么,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 17孔子学琴丘未得其志也的意思,丘未得其志也的志翻译
  • 18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意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翻译
  •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
  • 2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
  • 推荐阅读

  • 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翻译
  • 2以其言试之河的以是什么意思 以其言试之河的以是指什么
  •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翻译
  • 4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什么意思,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翻译
  •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是什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 6杳不知其所之也中杳的意思,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怎么翻译
  • 7何不试之以足翻译
  • 8翻译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翻译
  • 9孟尝君怪其疾也的翻译,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翻译
  • 10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什么意思,鸽类甚繁,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翻译
  • 11翻译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翻译
  • 1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的翻译,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翻译
  • 1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句式,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翻译
  • 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翻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翻译
  • 15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翻译
  • 16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原文翻译,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翻译
  • 17不谦而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的翻译,不谦而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翻译
  • 18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意思,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翻译
  • 1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翻译
  • 20翻译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翻译
  • 21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什么意思,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意思
  • 22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文言文翻译,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
  • 23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的翻译是什么,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翻译
  • 2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的意思,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翻译
  • 25食言而肥翻译 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